觀點數字經濟

後疫情時代中歐數字經濟在競合狀態中如何發展?

王瑩:各國如何將數字經濟方面獲得的發展經驗與治理方針進行總結,真正堅持更廣泛的多邊對話,謀求全球範圍內的共識顯得尤爲重要。

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已成爲各國經濟復甦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但不得不承認,隨著全球爲數不少國家對「數字稅」的起徵、歐盟等《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頒布,關於數字經濟的比拼和博弈也在不斷加大和複雜化。在因疫情引發的「認知鴻溝」有驅深可能的大背景下,各國如何將數字經濟方面獲得的發展經驗與治理方針進行總結,真正堅持更廣泛的多邊對話,謀求全球範圍內的共識顯得尤爲重要。

從現有文獻參考,「數字經濟」的提出,最早起源於「數字經濟之父」Don Tapscott所著《數字經濟:網路智慧時代的前景與風險》(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一書。隨著數字技術的演進,其定義被不斷拓展和清晰化。本文討論的數字經濟主要是廣義上所指「由網路、移動網路等數字技術賦能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包括電子業務、電子商務、工業4.0等都屬其範疇。

以數字技術、數據、平臺三大維度來考量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其佔據GDP的比重已在全球範圍內處於引領水準。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發佈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2.6兆美元,同比名義成長3%,佔GDP比重爲43.7%。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二逼近5.4兆美元,僅落後於美國,從增速看中國數字經濟同比成長9.6%,已高居全球第一。

您已閱讀22%(611字),剩餘78%(21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