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長已矣,天柱有悲聲!這兩句是同學好友範堅於2021年8月5日早晨在長江商學院EMBA13期的同學羣裏面分享的,以表達對餘公英時先生的悼念之情。
天柱山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西部山地,又名潛山、皖山,安徽省的簡稱「皖」即由此而來。潛山與黃山、九華山並稱安徽三大名山。餘公在回憶錄中提及自己在潛山桑梓之地整整生活了九年(1937-1946)。潛山的山水孕育出了這位中國近百年來最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之一,當然也是文化中國在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人之一。
潛山雖在皖,所操卻是贛方言,屬於贛語九個方言片之一的懷嶽片,主要通行於安慶的懷寧、潛山、太湖、望江、宿松、東至、嶽西、桐城(部分)、石臺、貴池等縣市的全境或者大部分地區。這樣算來,陳獨秀和余英時都是在這個文化共同體中長大的。整個安慶府雖屬皖,但從北向南看,安慶也在長江之「右」,所謂「江右」地區。明的遺民黃宗羲有過總結,「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也許因爲王陽明先生的精神在此英山秀水中起到了過化存神的作用吧,所以纔會產生陳獨秀、余英時這樣的文化巨人。陳獨秀18歲進入考場中了秀才,余英時17歲離開潛山走上了學術道路。餘公夫子自道:「我在鄉下生活了那麼多年,無意中對中國傳統社會獲得了親切認識。」又曰:「由生活體驗中得來的直覺瞭解,對我以後研究中國歷史與思想有很大幫助。這種體驗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餘公對文化中國的體認和摯愛是融入到血脈骨髓之中的。餘公在潛山九年,既親歷了共產黨新四軍高敬亭部的革命鬥爭,也目睹了國民黨桂系部隊的抗戰行爲,甚至與桂系軍隊的軍官發生過直接的衝突。這些刻骨銘心的經歷深刻地影響了他後來對時局的看法和判斷。1978年,餘公曾隨美國學術代表團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祖國。這次回國的經歷有詩存證:「鳳泊鸞飄廿九霜,如何未老便還鄉。此行看遍邊關月,不見江南總斷腸。」但從1978年10月返回美國到2021年8月1號在美國仙逝,餘公再也沒有回來過,「留得鄉音皤卻鬢,不知何處是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