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供給側突圍:人羣、環境與模式革新

程實、高欣弘:短期新冠疫情打破了數字經濟發展既有路徑,而更長期的人口結構變化、疫後環境重塑及低碳發展理念,均在加速引領數字經濟供給側模式革新。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事物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而共振之處往往指明主要矛盾所在。短期來看,新冠疫情打破了數字經濟穩步發展的既有路徑,而更長期的人口結構變化、疫後環境重塑以及低碳發展理念,均在加速引領數字經濟供給側的模式革新。

一方面,數字經濟迎來了新人羣。佔全球總人口比例達到24%的Z世代是名副其實的數字原生代,他(她)們兼具「精明」和「衝動」的矛盾特性,高彈性的消費需求反向作用於生產端,繼續強化按需服務的趨勢。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的宏觀環境已經發生質的變化。由於數字經濟先前在生產和消費領域發展的不均衡性,新冠疫情對供給側構成非對稱衝擊,同時「碳中和」「碳達峯」目標設定,對工業生產以數字技術提升經濟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供給側的數位化轉型將區別於消費網路的中心化模式,以基礎設施的深度下沉催化分佈式商業的機遇。伴隨越來越多的數字基礎設施走向開源和開放,企業有望釋放出大量重複消耗的資源空間,轉而專注於商業核心模式的開發,以謀求覆蓋Z世代廣闊長尾需求的同時,優化社會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

您已閱讀14%(460字),剩餘86%(29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