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NFT

藝術品金融化的曇花再現?從郵幣卡、文交所及鮑伊債券來探討NFT的泡沫與機遇

陳佳音:NFT的賽道,是否有可能帶領藝術進入千億級別的市場?在泡沫毀滅之前,一切都言之過早。

NFT作爲一種技術會爲數位資產帶來哪些改變?第一波的市場熱潮,已從3月初的高點降溫,到了4月中的時候市值跌至剩30%。Google Trends的數據顯示,關鍵字 “NFT” 在3月11日前後達到搜尋熱度的高峯,時至5月,熱度已經下降了50%。值得玩味的是,以6900萬美元的天價拍出Beeple (本名Mike Winkelmann)作品的佳士得NFT專拍,正是在3月11日結束。這個前無古人的拍賣創下了多項紀錄,使這件作品成了人類史上最昂貴的JPEG圖檔,而Beeple也成爲了第三高價的在世藝術家。

3月11日也標註了另一個平行事件:Metakovan(拍下Beeple作品的藏家),所發行的B20代幣在前一日達到價格的高峯:從1月23日初發行的0.36美元,到了3月最高曾接近30美元、日交易量達到4300萬美元,時至5月截稿又回落到2美元,交易量也銳減近百倍。目前只有大約5000人持有的B20代幣,前25個錢包地址共持有了超過70%的份額 。B20是基於Metakovan的NFT收藏打包而鑄造的加密代幣,其中包括Beeple的其他作品,打著「藝術去中心化」「所有權共享」的大旗作爲銷售的口號。用6900萬美元能買到全世界的新聞版面、創造出一位天價藝術家,同時發售份額化的代幣分散風險,誰能否認這不是一門好生意?這種結合NFT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玩法,由於處在各國監管的灰色地帶,包括了藝術品份額化、NFT指數等各種衍生品都一一出現。

NFT熱潮所帶動的藝術品金融商品化的概念,隨著藝術作爲對沖通膨風險的另類投資(Alternative Asset)概念興起,每隔幾年就有一次風口。2009年,上海與深圳各自正式掛牌,成爲國內的首家成立的文化產權交易所,以文化物權、債權、股權、智慧財產的各類文化產權爲交易標的的專業市場平臺 。2011年,中宣部、商務部、文化部等5部委更共同發佈《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加強文化產權交易和藝術品交易管理的意見》,表達了國家重點支持,各地文交所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開始大張旗鼓的掛牌交易。短短一年,隨著各種傳銷騙局被揭露,虛假檔案、估值、價格操縱等亂象叢生,到了2011年11月25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開始對300多家各類交易所進行清理整頓,文交所相繼退出相關交易。2013年,文交所的精神借屍還魂,開始流行號稱 可以「像炒股票一樣的炒郵票」的郵幣卡電子盤。郵幣卡電子盤是將各種郵票、錢幣、電話卡等實物集中分類託管再利用電子交易證券化的商品,實行T+0,買入當天就可以賣出的機制,在2016年曾也多達300家交易所。到了2017年,與之前文交所的風暴如出一徹,官方叫停,介入清理整頓、嚴打洗錢、詐騙,交易所業務隨之大多停盤、轉型、退市,少數公司之後轉至法規寬鬆的香港繼續進行。

您已閱讀31%(1185字),剩餘69%(2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