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

通膨的幽靈與貨幣主義的回聲

邵宇、陳達飛:貨幣主義在觀念上的成功,卻導致經驗上的失靈。80年代以來,貨幣供應量與通膨經驗上已經不具有相關性,因果關係也不再成立。

經濟學中有一條定律,以著名經濟學家查爾斯•古德哈特(C. Goodhart)的名字命名「古德哈特定律」。簡而言之,某項指標(或一條經驗規律),一旦成爲政策制定的依據,它便不再有效(規律也不再成立)。貨幣供應量增速及其與通膨率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就是一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在全球範圍內,通膨及其波動好像都「消失」了。人類與通貨膨脹的長期鬥爭,正在轉變成爲通膨而鬥爭。

在1965年發表的《貨幣與商業週期》一文中,彌爾頓•弗里德曼復興了古典貨幣數量論,認爲「貨幣變動和貨幣收入、價格變動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1971年出版的《美國貨幣史(1867—1960)》對此進行了充分論證。概括而言,其基本主張是:短期內,貨幣是非中性的,貨幣存量變動會影響真實經濟變數,但長期內,貨幣是中性的,只會導致價格的同比例變化。鑑於此,他們主張,貨幣供給不應該在擴張與收縮中相機抉擇,而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則,如貨幣存量增速保持2%不變,只有這樣才能穩定通膨和通膨預期。

新貨幣主義生逢其時。1965年前後,美國結束了長達十多年的低通膨、低波動和高成長時期,開始感受到通膨的壓力。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經濟陷入滯脹困境。1979年,沃爾克開始擔任美聯準主席,轉而盯住貨幣供應量目標,把利率交給了市場,迅速馴服了通膨。沃爾克是貨幣主義的信徒,貨幣數量論爲其抗擊通膨奠定了理論基礎。繼任者葛林斯潘同樣是一位自由主義者。他延續了沃爾克的基本政策框架,穩定通膨預期成爲基於規則的貨幣政策的核心。

您已閱讀23%(642字),剩餘77%(21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