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國際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市場對通膨的預期持續上行,儘管近期中國CPI同比連續2月爲負,但在PPI快速上行下通膨上行預期漸向通膨憂慮轉化;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上因貨幣邊際後撤而波動性上升,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成爲資本市場平穩運行隱患。通貨膨脹和資本市場,實體和金融,再度將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境地!
貨幣和通膨:關係已生變
市場關心通膨,是因爲通膨提供了一個觀察經濟週期變化的先行和印證判斷指標,因而通膨在許多央行傳統決策體系也處於核心基礎地位。貨幣擴張引發通膨的邏輯,是貨幣擴張引發經濟成長和需求擴張,即貨幣效應是積極的,從而貨幣擴張方能引起通貨膨脹。在貨幣政策效應轉向中性、甚至爲負的情況下,貨幣成長並不會引發實體領域的價格普遍性上行,即通貨膨脹。一般來說,貨幣擴張總是積極的,但在通膨上來後,貨幣效應就會下降;因此,從一個比較長的期限看,貨幣效應短期是「蜜」(貨幣擴張促進經濟成長)、長期卻是「水」(貨幣擴張僅提高物價,幾無經濟實際成長)。除非經濟體系發生重大結構性突變,經濟成長總會帶來就業的增加,在貨幣效應積極情況下,就業和物價之間存在著經典的「菲力普」曲線關係。但當貨幣由「蜜」變爲「水」後,貨幣擴張的「菲力普」曲線效應也就不存在了!
您已閱讀19%(530字),剩餘81%(22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