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FDI

中美關係:廣義資本流動視角

邵宇、陳達飛:中美關係不確定性對直接投資主要影響在於中國資本「走出去」;中美金融連接程度比想像中更高,但這也意味著未來的風險更大。

二戰後的全球化進程應分兩個階段理解,以70年代爲分野,先前爲「金匯兌本位制+可調整釘住匯率+貿易自由化+資本管制」,此後爲「美元信用本位制+浮動匯率+貿易自由化+資本自由流動」。70年代是滯脹期,也是新全球化體系孕育期。兩個階段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資本流動。中國改革開放正因爲是順勢而爲,纔看起來自然而然。

1978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時,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正處於大轉型時期。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斷了二戰後全球經濟成長的「黃金時代」。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催生了一系列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創新。布列敦森林制度於1973年徹底瓦解,以美元爲中心的純信用貨幣體系逐步確立。在布列敦森林制度時期,黃金仍然發揮著貨幣的錨的作用。爲了貿易的有序開展,美聯準有義務維持美元-黃金平價,其他貨幣釘住美元,保持窄幅波動,從而形成了一種雙層巢狀的國際貨幣體系和可調整釘住匯率制度。爲了維護匯率穩定,資本賬戶處於高度管制狀態。

70年代中後期開始,以美國爲先導,以「Q條例」的逐步解除爲代表,金融自由化在西方國家內部和國際層面全面推進。由跨國公司驅動的直接投資「編織」了全球產業鏈網路。中國改革開放首先就是從轉變對「外資」的態度開始的。鄧小平曾率先提出,中國有強大的公有制基礎,吸收幾百億、上千億外資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性質。人們開始捨棄「一無內債、二無外債」的落後觀念。在改革開放同一年,中國決定接受外商直接投資。1979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首次爲外資企業在華經營提供了法律依據。90年代初,中國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任務,FDI限制條件大幅放寬,外資進入中國的步伐明顯加快。

您已閱讀13%(699字),剩餘87%(45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