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全球經濟

爲什麼經濟學家總是制定錯誤的政策?

斯蒂芬斯:一直守護「財政審慎」原則的IMF,現在卻在警告各國政府不要削減開支。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基於信仰的學科。

前陣子,我無意中看到一個新聞標題,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各國不要削減公共支出和借款。該報導讓我大喫一驚。大約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充當聖火守護者,守護著「財政審慎」神聖原則的IMF,現在卻告訴富裕工業國家的政策制定者,他們不應過度擔心公共債務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危機期間累積太多。

要說明的是,IMF給發達國家領導人的建議——應該在疫情帶來通縮衝擊之後優先考慮恢復成長——並非不負責任。該組織的改變去年就開始了,而大多數人會說讓經濟復甦站穩腳跟是常識。一些國家也許已從過去吸取了教訓,比如英國: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實施了考慮不周的緊縮計劃,對英國造成了傷害。

雖然如此,但是現在說這種話的可是IMF——許多英國人應該都記得,IMF是正式爲凱恩斯主義宣讀了悼詞的那個神聖(對一些人而言是可憎的)機構,1976年,它強制詹姆士•卡拉漢(James Callaghan)的工黨政府削減支出和借貸,這是一場政治災難。在從那時到現在的這些年中,這個組織對任何你想得到的經濟問題都只有幾個簡單答案:財政緊縮,縮小政府和/或市場自由化。這一建議被稱爲「華盛頓共識」,因爲IMF的總部在華盛頓。

您已閱讀34%(533字),剩餘66%(10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