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有一個繞不過的「鴻溝」——日益擴大的城鄉差別和城鄉人口分步的日益極化。合理控制大城市人口的密度和規模、以加快小城鎮發展來提高新型城鎮化,已經成了決策者和學界更多人的共識。FT中文網推出「中國大城、小市、鄉村」系列文章。本文是該系列第三篇。
中國的大都市、小城鎮和鄉村,如何才能通過空間結構的優化,實現人口分佈和產業分佈的最佳配置?看起來這是個技術問題,但根本上事關現有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體系。
談到中國鄉村,誰也迴避不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最早進行改革的中國農村,改革了四十多年至今依然是最貧窮和落後地方,和城市的絕對差距越拉越大。如果借用他國的名詞,用鐵鏽化來形容當今中國的鄉村,再恰當不過。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指出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和「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列在突出位置。
您已閱讀6%(389字),剩餘94%(58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