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社會進入網路時代,大數據成爲驅動新經濟的核心動力。一方面,傳統產業在進行數位化改造,實現萬物互聯互通,重塑業務流程;另一方面,平臺企業直接以大數據作爲生命線開展業務模式創新。大數據由此成爲新經濟的關鍵詞,新經濟甚至被稱爲數字經濟。從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要素或政治經濟學的生產資料(例如資本)的產權屬性傳統分析範式出發,在新經濟時代,一個理論與實踐無法繞過去的問題是,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要素」或「生產資料」究竟屬於誰的問題。近期伴隨監管當局網路平臺反壟斷引發的基於大數據開展業務的網路平臺是否應該被國有化的爭議其實是這一問題側面的反映。
數據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所扮演的複雜角色,至少可以追溯到在清代實行「東夥分離」(財東的所有權與掌櫃的經營權分離)旅蒙商號的萬金帳中。所謂萬金帳是清代實行東夥分離的旅蒙商號用來專門記錄財東的財股和頂生意掌櫃所持身股的變化,以作爲賬期結束分紅依據的特殊賬簿。在一定意義上,描述股權結構和基本治理構架的萬金帳可以被視爲現代股份公司IPO時發佈的招股說明書的前身。
我們以清代旅蒙第一商號大盛魁的萬金帳爲例。在獲得身股「頂生意」的掌櫃中,大盛魁進一步將其區分爲稱己掌櫃和不稱己掌櫃。那些在萬金帳中的姓名前加「己」字的掌櫃纔是稱「己」掌櫃。按照大盛魁的號規,只有那些稱己掌櫃纔可以檢視萬金帳,參加號會,和過問「厚存」(公積金),所謂「生意好頂,『己』字難得」。那麼,大盛魁的萬金帳作爲較早的數據究竟屬於誰的呢?是屬於財東,還是屬於掌櫃,甚至僅僅屬於「稱己掌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