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未來,共生永存-可持續發展

能源的邏輯和下一場工業革命

董潔林:如果一系列能源技術問題不能解決,「可持續新能源紀」不一定是美麗新世界。工業革命能源邏輯是什麼?下一場工業革命的特徵又是什麼?

能源轉換將至。它遵循什麼樣的邏輯?給人類造成的技術挑戰是什麼?可持續新能源所支撐的世界會不會更美好?這是本文欲討論的問題。

太陽是養育地球生命的萬能之能。太陽中的輕原子發生核聚變,產生大量的熱和光,這些光熱旅行500秒、穿越1.5億公里,照耀在大地上,給人以溫暖,讓樹木得生長。

太陽的光熱並沒能讓其他行星萬物生長。地球之所以形成今天的生態環境,最重要的一環是地球生物在約30億年前就演化出「光合作用」這麼一個奇妙的功能,即微生物和植物利用太陽光把水分解爲氫氣和氧氣,並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分子,把這些混合的分子原子轉化爲有機碳體,然後把多餘的氧氣釋放到空氣中。

您已閱讀8%(279字),剩餘92%(31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