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雲籠罩的2020年向2021新年過渡的最後48小時中,中歐兩國政府共同宣佈達成橫跨歐亞大陸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在經歷35輪談判後,中歐BIT談判迎來收官。雖然談判完成了,但據歐盟官員先前對路透社表示,相關文字轉換成正式法律文字加上批准程式,《中歐投資協定》離真正實施可能還需要一年。無論未來動向如何,中歐BIT的達成是國際投資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註定會在未來影響全球的直接投資走向與規範的重構。
中國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詠箑在30日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說,中歐投資協定中,雙方都拿出了高水準和互惠的「市場準入」承諾,所有的規則也都是「雙向適用」的。在做出開放承諾的同時,中歐雙方也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監管權」。這表明,中歐兩國都汲取了相應的教訓,先求大「同」,後處理小「異」,先談「原則」後處理「細節」。同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了吉姆•布倫斯登等撰寫的文章《中歐投資協定有望週三正式達成》,稱協定將爲歐盟企業帶來新機會,但可能會惹惱美國即將上臺的拜登政府。可以看出,協議的達成是劃時代的,但是亦將受到時代諸多要素的束縛。
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BIT)是國際上應用最爲廣泛的國家間投資協議形式。BIT一度在國際經濟領域很流行,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BIT的數量也出現了較快成長。根據UNCTA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雙邊投資協定的數量達到2933個,其中生效的近2500個。由於直接投資涉及跨國公司深度進入對象國的經濟與社會領域,甚至帶來相應的國內法律制度的變革,可以說,BIT在一定程度上是兩國間政治與經濟深度互信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