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歐投資協定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背後的大國博弈

夏春:歐盟與中國簽署投資協定,說明其在經貿和投資問題上並不想跟隨美國步伐以冷戰思維去處理中歐關係,而是基於國家利益來進行談判。

在11月15日東盟十國與中日韓澳新五國簽署RCEP,也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之時,我們就堅定相信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將在年底前簽署。實際上,身兼歐盟輪值主席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原計劃在今年9月舉行的27個歐盟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及中國領導人參加的中歐峯會上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因爲疫情及其他原因,計劃未能完成。

隨後協定進展順利,不斷取得突破的訊息頻頻傳來。預計協定將在北京時間12月30日20時正式簽署,這爲2020年中國的全球經濟貿易和投資佈局畫上圓滿的句號,中歐雙方將以更加緊密的合作迎接2021年的到來。

從2013年末開始,中國和歐盟已經就投資協定進行了7年的談判,前幾年雙方基於各自利益考慮,談判進展緩慢,也並未將投資協定作爲重要事項來推進。當時,歐盟的頭等大事是與美國進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而中國更加重視美國和亞太市場,也期待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可以順利進行。

您已閱讀17%(398字),剩餘83%(20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