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末以來,中國信用市場的違約情況引發了市場的擔憂——並非違約規模的突然快速上升,而是違約主體的變化,即高評級國企接連發生違約。2020年2月,北大方正集團違約;11月,永城煤電違約;兩家機構違約金額分別超過了人民幣300億和200億。尤其是11月份永城煤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違約,不僅違約金額大,實質違約和觸發交叉違約規模合計達207.1億元,而且違約前主體評級爲3A,債項評級大部分也爲3A(除無評級外,短融CP爲A-1)。央企(北大方正爲中央國有企業)、地方國企的鉅額債券先後違約,國企+高評級的「免險」標籤,震驚了市場,也打破了市場對國企和高評級債券的信仰!
1.最後的「剛兌」信仰破滅
債券的「剛兌」信仰實際上自2014年就已到搖,2018年後已徹底打破。2014年雖然是中國債市「大年」,但也被市場認爲是「中國信用元年」。2014年共發生5隻債券違約,違約金額12.6億;雖然違約債券只數和規模雖然較少,但當年的超日債違約事件影響深遠,使得信用風險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剛兌」概念被打破。2015-2016年間,中國債券市場上的違約只數和規模繼續提升,但市場反應平穩;2017年,債市違約只數和規模的雙下降局面,使得市場認爲中國信用風險成長已到拐點,風險暴露情況已趨穩定。
您已閱讀13%(545字),剩餘87%(37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