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貨幣政策:預期的衝突

周浩:疫情衝擊下,貨幣政策寬鬆是題中應有之義。問題在於寬鬆路徑如何,以及其對市場影響多少。

七月份信貸數據公佈後,整體信貸呈現出收縮態勢。由此,市場關於中國貨幣政策取向的討論大致塵埃落定。儘管仍然有貨幣政策寬鬆之聲,但總體而言中國貨幣政策最爲寬鬆的時刻已是明日黃花,似乎已經是市場的共識。然而,這一次市場共識的形成卻經歷了較長的時間,也歷經波折,其間穿插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討論,同時受到疫情和海外貨幣政策影響,因此共識儘管最終形成,但市場也歷經震盪和痛苦調整。中國央行儘管在各種場合作出多種關於政策取向的暗示,但市場一直認爲形勢比人強,央行最終會「繳槍投降」。最終,央行堅守到八月,市場預期也不得不做出調整。整體而言,本輪預期的調整過程顯得頗爲曲折,也顯出共識形成的不易。

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國的貨幣政策寬鬆是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寬鬆路徑如何以及其會對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不同的政策工具搭配,會帶來不同的市場效應。幾乎從一開始,中國央行就傾向於使用定向工具,這其中以再貸款和再貼現的大範圍使用爲標誌。對於這樣一個貨幣政策狀態的描述,在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有較爲系統性的涉及。從表述上來看,這樣一句話相對概括較爲精準: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達性」。

市場從一開始也清楚貨幣政策取向的這樣幾個特徵:結構性、精準滴灌以及「直達性」,然而,對於這樣一套政策組合拳可能產生的效果,卻多少表現出了偏差。這主要體現在對於債券市場的看法上,在第一季度底,多數分析師對於債券市場的看法都是樂觀的,以10年國債爲例,市場普遍目標收益率在2.5%以下的水準。而最終,10年國債卻走出瞭如經濟反彈一樣的V型走勢,從年初大約3.2%的水準一路下探至二季度初接近2.4%,然後一路向上反彈,最終又回到了3%附近。儘管目前的收益率水準仍然低於年初,但由於大量的交易盤進場集中在第二季度,因此其大機率仍然處於深度虧損中。

您已閱讀38%(769字),剩餘62%(12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