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通膨

通膨終於要來了嗎?

伍治堅: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相比,新冠疫情衝擊下各國政府推出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有沒有本質不同?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美聯準在短時間內把基準利率降到0,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連續推出了3輪量化寬鬆。拜這3輪量化寬鬆所賜,美聯準持有的美國國債市值,從2008年的4千億美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2萬4千億美元左右。它持有的住房抵押證券(MBS),其市值從2008年的0上升到了2018年的1萬8千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的10年裏,僅通過量化寬鬆,美聯準就向市場注入了近4兆美元的流動性。

很自然的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頭幾年,市場十分擔心美聯準的貨幣政策會導致惡性通膨。比如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魯裏埃爾•魯比尼在2009年7月撰文預測:國債收益率將顯著上升,通膨率也會超出衆人的預期。有「商品大王」之稱的吉姆•羅傑斯,在2009/10年間多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政府公佈的CPI指數具有欺騙性,通膨率會有大幅度提升,並因此鼓勵衆人購買大宗商品來對沖通膨的威脅。

在今天事後來看,這些擔心通膨的專家們全都錯了。從2009年到2019年,美國每年的通膨率大約在2%上下波動,最低-0.4%(2009年),最高3.2%(2011年)。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基本上呈現出一個逐漸向下的趨勢:從2009年的4%左右,逐漸下降到2020年7月的0.6%。就是說,專家們擔心的高通膨根本沒有到來,更別提惡性通膨了。十年前購買債券的投資者,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投資回報。

您已閱讀18%(584字),剩餘82%(25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