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事件使很多人注意到美國成熟市場存在的一種獨特的公司治理監督力量,那就是來自以盈利爲目的的做空機構的市場監督。例如,瑞幸財務醜聞的曝光是渾水公司發佈做空報告後,在瑞幸外聘的審計機構安永會計事務所的推動下,開展董事會的自查,最終使財務造假醜聞曝光的。
在2010年中國資本市場推出融資融券制度後,由於被稱爲「證券信用交易」的融券本身允許借證券來賣,然後以證券歸還,具備在證券公司出借證券給客戶出售後,客戶到期返還相同種類和數量的證券並支付利息進行「賣空」操作的可能性。因而,融券制度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推出被認爲是中國資本市場允許做空的開始。
一些學者在已經完成的經驗研究中表明,融券這一所謂的「賣空」制度一定程度緩建了中國上市公司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降低股票價格的波動性,同時提高了股票流動性,因而融券「賣空」制度的引入改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定價效率。一些學者的研究甚至表明,由於融券這一賣空機制的引入,做空機構扮演了重要的市場監督角色,提升了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體現在改善了中國企業投資決策和企業融資決策的有效性。我們的問題是,中國資本市場真的存在做空機制嗎?
您已閱讀17%(486字),剩餘83%(24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