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臉辨識

人臉辨識的雷池之界

許可:在數位化社會,人臉資訊一旦被蒐集就可能被永遠儲存。隨著時間流逝和資訊控制者更迭,這些人臉資訊被洩露、濫用的風險不可避免。

最近,被稱爲國內「人臉辨識第一案」的杭州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一案開庭。郭兵是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會員,2019年10月,他收到簡訊通知:「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爲人臉辨識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郭兵認爲,面部資訊繫個人敏感資訊,野生動物世界單方面違法修改服務條款,要求退還年卡費用。在協商無果後,郭兵一紙訴狀將野生動物世界訴至法院。事實上,這絕非孤例。從北京地鐵刷臉安檢到監測記錄學生課堂動態,在過去一年人臉辨識頻頻引發爭議。而在民意滔滔的另一端是人臉辨識的迅猛發展。從2015年到2019年,人臉辨識、影片監控的專利申請數量從1000件飆升到3000件,其中四分之三在中國。MarketsandMarkets諮詢公司研究預計,到2024年,全球面部識別市場規模達70億美元。產業、技術和輿論的背離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人臉辨識的正當性邊界何在?

當我們談論人臉辨識,究竟在擔心什麼?

人臉並不是每個人祕而不宣的私隱,事實上,我們的容貌在社會關係和人格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正因如此,在中國,蒙面往往和不可信任、危險人物等負面印象密切相關,而德國、義大利、法國、紐約、香港特區相繼出臺在公共場所或公衆集會中禁止蒙面的法律,也彰顯出公共空間中人臉的公共性。既然如此,我們爲何會對人臉辨識憂心忡忡呢?

您已閱讀16%(577字),剩餘84%(29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