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航空

Lex專欄:解救國泰航空

香港政府將向國泰航空投資紓困,獲得國泰的極少股份和高度限制的投票權。這種解決辦法非常具有香港特色。

香港政府將向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投資,承擔對其50億美元紓困資金的大頭,從而獲得這家事實上的載旗航空公司微不足道的6%股份和高度受限的投票權。這種解決方案非常有香港特色,兼顧了政治與商業現實,以及境況極爲糟糕的航空業。

像所有航空公司一樣,國泰處於困境中。在今年的頭4個月中,國泰客運量同比減少了三分之二,每個月損失多達3.9億美元。但和德國漢莎航空公司(Lufthansa)等其他載旗航空公司不同的是,國泰並不清楚應該向誰求援。

國泰從1990年代開始進行過一次所有權重構,旨在反映國泰作爲中國領土——而不是英國殖民地——的載旗航空公司的新身份。象徵着殖民地時期的太古集團(Swire Pacific)仍是國泰的最大股東。但隨著政治風向改變,太古的控制力似乎很微弱。國有控股的中國國航(Air China)持有國泰29.99%的股份;只要中國國航所持股份有所增加,就會觸發收購要約。在公開奉行資本主義的香港,紓困是個糟糕的選擇,但在香港的信心已經跌到谷底時,顯然實用主義還是佔了上風。

您已閱讀55%(451字),剩餘45%(3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