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用「創造性破壞」應對當今挑戰

桑希爾: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緊急狀態揭示國家、市場的侷限性和社會的斷層線。當下人們很容易被破壞嚇暈,但我們需要做出創造性回應。

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當年主張,創造性破壞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性事實」。資本主義機器不斷創造新產品、新市場、新的交通方式和組織方式,同時掃除舊的一切。

偶爾,類似的動盪過程也會出現在制度和思想上,就像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歷史學家喬爾•莫凱爾(Joel Mokyr)在其關於工業革命的著作中所述。

我們是否正在經歷這樣一個時刻呢?眼下,一場全球性大流行病、一場科技革命和一場事關人類存亡的環境威脅,對舊的制度和思想發起了新一輪的創造性破壞。

您已閱讀15%(259字),剩餘85%(15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