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後疫情時代:通膨還是通縮?

沈建光:後疫情時代,價格走勢會將如何?政策又會面臨哪些調整?今年通膨不應過度擔憂,防範更廣泛領域的通縮風險,是未來政策考慮的方向。

疫情衝擊之下,通膨還是通縮的討論引發關注。

一方面,前期國內爲抗擊疫情而採取的企業限產、阻隔交通等措施,遏制病毒傳播的同時衝擊了供應鏈,加之疫情之下生活必需品和醫藥防護用品的需求急劇增加,相關商品價格明顯上漲。當然,伴隨著3月以來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復工復產加速推進,國內供應鏈不暢的情況已得到緩解。然而,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各國寬鬆的貨幣政策、防疫之下的糧食出口限制、以及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等增加了輸入性通膨的擔憂。

另一方面,當前國內需求仍然不足,基於新冠病毒傳染率高、潛伏期長、且有不少無症狀者存在等特性,國內防疫工作仍然艱鉅,防疫進入常態化使得短期內國內經濟活動很難恢復到疫情之前,特別是餐飲、旅遊、酒店、交通等行業仍將面臨一段時間的需求低迷,並通過產業鏈影響上下游企業的訂單,加深通縮預期。

您已閱讀10%(350字),剩餘90%(31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