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能源

啓示:歷次原油暴跌原因考

蔡浩、呂志剛:隨著全球原油消費國將會盡快擴充庫存,再結合OPEC減產協議,原油「交割恐懼症」將得以緩解,「倒貼賣油」情況不會成爲常態。

2020年4月20日,全球原油市場進入了歷史性時刻,美國WTI 5月原油期貨合約大跌306%,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相信大多數金融從業者在夜盤或者早上看到訊息時,一定會揉揉自己的眼睛,再定睛一看,「活久見」,確實是-37.63美元!這意味著原油期貨合約的多頭,爲了把手裏的合約(交割後就是原油現貨)賣掉,反而需要付給買家每桶37.63美元。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歷史性時刻的出現?例數歷史上原油暴跌的歷史性時刻,其背後的成因又有哪些異同?對後市油價產品的發展又有什麼啓示?且看下文分解。

疫情危機、需求驟降、庫存見頂導致本次原油期貨暴跌

在本次原油價格暴跌爲負數的歷史性時刻,我們看到最多的解釋就是空頭逼倉,簡單來說,就是購買原油期貨具有實際用途的商業淨空頭賺了以投資(投機)爲目的持有原油期貨淨多頭的非商業(主要是金融機構)機構的錢。但從歷史上來看,非商業持倉情況在絕大多數時期都處於淨多頭的狀態,而商業持倉則正相反,絕大多數處於淨空頭狀態,互爲對手方。而且目前雙方的淨持倉絕對值也不是最重的時候,爲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出現空頭逼倉導致原油暴跌爲負值的情況呢?

您已閱讀17%(483字),剩餘83%(23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