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苗被髮明出來之前,在未來的12至18個月,預計全球將持續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目前第一波抗疫重鎮在西方,北美、歐洲、澳洲和紐西蘭。過去近兩個月,不少西方國家(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英國、美國)從對新冠病毒的近乎無知,到嚴陣以待和嚴加防範,付出了巨大經濟代價,犧牲了大眾自由,每十萬人的平均死亡率居全球之首;但亦有不少西方國家(冰島、德國、葡萄牙、紐西蘭、丹麥、挪威等)早早開始抑制疫情擴散,或著重檢測,疫情控制水準可以做全球典範。
亞洲不少國家因爲遭遇過2003年的SARS,對病毒恐怖性心有餘悸。在新冠病毒面前,國家重視,國民謹慎小心,全民(除了新加坡)戴上口罩。南韓更是成爲早期西方抗疫的學習模範。但其經驗西方几乎無法炮製。因爲2015年南韓遭到過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襲擊,38人死亡,是中東以外死亡人數最高國家。世界衛生組織(WHO)譴責南韓的應對措施後,南韓對呼吸道感染的應對措施進行了全面改革,迅速生產了測試套件,併爲醫院配備了感染控制單元和負壓室。這相當於爲全球新冠病毒大爆發提前5年做了彩排和準備。
西方躲過了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以及其他病毒,但沒想到在2020年被百年一次的殺傷力僅次於西班牙流感的新冠病毒(Covid-19)重創。在新冠病毒面前,西方不單沒有過人的知識與措施,相反,缺乏亞洲對抗病毒的知識、技術、社會結構以及國民意識。
您已閱讀24%(586字),剩餘76%(18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