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新型冠狀病毒

疫病蔓延時的旅行:馬六甲的低語

許知遠:世界以另一種方式感知了中國的衝擊,這臺長期持續運轉的生產與消費機器,突然停頓下來,帶來了真空感,馬六甲就像是這狀態的縮影。

【編者按】本系列是作者許知遠近期的旅行隨筆。當他在2020年1月前往吉隆坡旅行時,是想跟隨孫中山與康有爲的足跡,繼續他對中國近代變革的探尋,但國內的疫情隨即佔據了他的注意力,也影響了他的行程。從吉隆坡到檳城、馬六甲到東京,他在歷史與現實中穿梭。在伍連德的家鄉,他試圖理解九十年前,這位馬來華僑如何以應對一場公共衛生疾病的方式,參與進那場變革,而同時期的孫文、康有爲、梁啓超又怎樣面對清王朝的政治疾病,以及這一切與現實中國困境的關聯。本文爲這一系列的第四篇。

我鼻子一酸,眼淚溢出來。在馬六甲的一家露天火鍋店,我情緒失控。在朋友圈一段影片中,一個母親正在哀嚎,請求管理者讓自己罹患白血病的女兒過橋看病。

自武漢1月23日封城,隔斷與封閉,成了應對疫情擴散的流行手段。突然之間,省與省、縣與縣、村與村、小區與小區之間,都被路障、壕溝隔開了。一個被鐵路、公路、橋樑、河流連接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個網格,帶著紅袖箍、手持紅纓槍的人站在路口。

您已閱讀9%(413字),剩餘91%(39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紀事

跟隨作者足跡,遍遊世界東西十萬裏;追蹤作者思緒,縱論中國上下五千年。 作者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主編。現爲獨立作家,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和《醒來》《僞裝的盛世》《抗爭者》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