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經濟,依然處在二戰之後最長的一輪復甦週期中,但本輪長期週期復甦的過程相對曲折且動能明顯偏弱,這導致國內逆週期宏觀政策操作除了應對自身週期性下行壓力之外,更多是對外部衝擊的脈衝式響應。
例如美國次貸危機之後,中國出臺4兆刺激計劃來應對由此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之後在2012和2015年國內央行又分別啓動降息降準週期應對歐債危機和新興市場衰退;從2017年開始,全球經濟復甦從之前的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交替復甦進入同步復甦的新局面,爲國內結構性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央拉開了「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改革大幕。但進入2018年之後,以美聯準爲首的全球央行加速收緊貨幣政策,疊加川普政府貿易保護主義,導致全球經濟從2018年初見頂回落。在此背景下,2018年7月份政治局經濟工作會議上對宏觀政策立場做出調整,重回以「基建補短板」爲抓手的穩成長,與之相配套的是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和貨幣政策的積極跟進。鑑於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共振日益明顯的背景下,我們認爲2020年中國經濟走勢和宏觀政策方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軌跡的合理預判。
2019年全球經濟大體上延續去年年初以來的下行趨勢,全球PMI指數和OECD領先指數持續下行時間已經超過18個月。結果導致全球投資者湧向以美國國債和黃金爲代表的避險資產。歷史上美國國債收益率倒掛都預示著美國經濟衰退風險上升,而2019年上半年的倒掛更多是反映投資者高企的避險情緒。但進入4季度之後,全球經濟和市場情緒似乎有所改變,全球製造業PMI指數從8月份開始持續改善並於11月重返50枯榮線條以上,投資者避險情緒回落導致美債和黃金走弱。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市場觀察人士對2020年全球經濟開始持有相對樂觀的預測,摩根史坦利全球宏觀團隊預計明後兩年全球經濟會持續回暖,GDP同比增速會從2019年的3.0%分別回升至3.2%和3.5%。如果這被稱爲「mini recovery cycle」的復甦成爲現實,這將是08年以來全球復甦的第三次小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