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

FT社評:投資者不需要花裏胡哨的財務報表

是盈利還是虧損?衡量一家公司的業績按說應該是比較簡單的一件事。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卻在採用「非GAAP」指標。

是盈利還是虧損?衡量一家公司的業績按說應該是比較簡單的一件事。財務會計工作原本是有標準的指導方針的,也就是「通用會計準則」(GAAP)。然而,越來越多的公司採用「非GAAP」指標,好讓自己的業績顯得更漂亮。

投資者和分析師常常被迫從另類現實——盈利或利潤是「經調整的」、「正常化的」或「基本的」——中篩選指標。理由通常是,比起法律規定的指標,這些數字更能反映公司的真實業績。懷疑者表示,這些數據只不過是被美化了,以便儘可能地展示公司最好的一面。很能說明問題的是,管理層的薪酬往往與「調整後的」業績掛鉤。

事實上,會計工作很少是黑白分明的。公司有權以最能吸引人的形式展示其盈利狀況,而會計準則——遊戲規則——賦予了公司這樣做的自由。此外,從高階主管選擇的衡量標準中也經常能夠收集到有價值的資訊。現在是迴歸到更客觀的衡量標準的時候了。1996年,在標普500指數(S&P 500)成分股公司中,約60%的公司公佈了至少一項非GAAP每股收益數據。美國數據分析機構Audit Analytics的研究顯示,到2017年,超過97%的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在財務報表中至少使用了一項非GAAP指標。

您已閱讀40%(492字),剩餘60%(7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