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多消費電子品牌,從三星、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和聯想等等,最近兩年競相推出所謂防藍光傷害、低藍光傷害的手機、顯示器甚至電視產品,宣揚多重保護的螢幕功能,當然,這不能自說自話,拉來幾家國際認證機構背書產品信譽和功能效果,TUV Rheinland、VDE、Nemko等冰冷陌生名字,讓普通人莫名產生專業的敬畏感。
這些專業認證機構都是歐美髮達國家的背景,他們是行業標準和技術門檻的設定參與方,也是第三方的市場準入服務企業,從他們誕生至今,除了參與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制定並提供行業認證服務外,還是很多行業非關稅壁壘的建設者和規避者這種矛盾的角色,他們是現代工業演化過程裏,各環節充分分工的產物,也是產業鏈條足夠精細後,交易成本必然上升的代價。
現代人的日常,從醒來時檢視時間線和朋友圈,伴著社交工具的鼓譟入眠,每天還頻繁的在不同的人機界面間切換,一日的週而復始,早已離不開各種尺寸的螢幕,用眼過度和視覺損傷等廣泛的健康風險也逐漸成爲人們的普遍憂慮和擔心。
您已閱讀14%(430字),剩餘86%(27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