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安全

謹慎分享你的生物識別數據

作爲享受便利的交換條件,消費者爽快提供並允許企業處理自己的獨特生物識別數據,這令人擔憂安全和數據保護。

今年9月份,世界各地數百萬人看到自己與電影《泰坦尼克號》(Titanic)中的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換臉」——僅需一張正臉照。

中國程式「ZAO-逢臉造戲」迅速走紅,但很快引發了人們對私隱的擔憂,因爲用戶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這些上傳到一家專門從事影像處理的公司的照片。幾周前,可以讓用戶戲劇般變老的俄羅斯程式FaceApp,也引發了類似的擔憂。

技術研究員、私隱維權人士亞當•哈維(Adam Harvey)表示:「當涉及一個境外國家時,人們似乎更能理解私隱風險。」他指出,存儲和分析生物識別數據(比如面部特徵、指紋、DNA和聲紋)的公司正在成倍成長。

您已閱讀19%(297字),剩餘81%(12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