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外資爲何還在流入中國?

沈建光: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出現了整體下滑,但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反而逆市上揚,成爲中國經濟亮點。原因何在?未來如何?

近期中國發展高層秋季論壇在京舉行。在當前中美貿易爭端加劇的背景下,此次發展高層論壇聚焦「貿易、開放與共享繁榮」這一主題,彙集了60名美方代表,包括美國前政府官員、知名學者和行業領袖等。中美雙方政、學、商的代表圍繞中美關係、世界經濟秩序、全球治理等話題廣泛交流,爲理解當前貿易紛爭與促進磋商提供了不少真知灼見。

筆者參加「重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分論壇,並擔任主持人。參與本場論壇的有長期聚焦於全球化和國際經濟研究的專家,前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有深耕政府工作多年的發改委前財金司和規劃司司長、現任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的徐林,有金融實業界代表香港銀行學會副會長陳林龍,亦有全球跨國企業界的代表,如殼牌和可口可樂公司、紐西蘭乳業恆天然的公司高階主管等。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思想碰撞,筆者深刻感受到,雖然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崛起,中美摩擦加劇,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出現了整體下滑的趨勢,但得益於中國廣闊的市場與穩步推進的開放政策,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反而逆市上揚,成爲中國經濟數據中的亮點;跨國企業普遍看好中國市場,並享受中國市場成長帶來的利潤貢獻,願意進一步投資中國。當然,目前中國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較強,與會專家普遍認爲,倘若未來能夠進一步落實開放措施,加大智慧財產保護,中國仍然是全球範圍內吸引外資的熱門地。

您已閱讀24%(547字),剩餘76%(17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