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系

如何發展良性互動的中俄關系?

肖斌:討論中俄70年關係時需要把兩國關係放在歷史長河和國際政治現實中看,才能對中俄關系有較爲理性的認識。

在中俄建交70週年之際,中俄兩國官方和民間都舉行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雖不能說每次紀念中俄建交70週年活動都充滿著讚譽之詞,但絕大多數活動都是以正面宣傳爲主。然而,在討論中俄70年關係時,需要把兩國關係放在歷史長河和國際政治現實中來看,這樣才能對中俄關系有較爲理性的認識,從而發展良性互動的中俄關系。

中俄關系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葉,沙皇伊凡雷帝大舉向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擴張的時代。在雅克薩之戰失利後,俄國不得不與中國在1689年8月21日簽署了《尼布楚條約》,這應該是中俄關系中最早的、以條約形式確定「主權國家」間關係的國際條約。若以《尼布楚條約》作爲中俄官方聯繫起點的話,那麼中俄建交70年只是中俄關系330年曆史長河中的二十分之一。在建交的70年中,中蘇兩國關係深受國際格局的影響。在兩極格局中,中蘇兩黨關係影響了兩國關係,意識形態之爭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蘇聯解體後,國際體系由兩極格局變爲單極。單極格局的壓力促使中蘇從潛在的敵人一躍成爲戰略協作夥伴(1996年4月26日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而這一飛躍僅僅用了5年時間。在建立戰略伙伴關係5年後,中俄締結了爲期20年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直到2011年中俄決定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然後,於2014年5月提升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到新階段;2019年6月中俄關系提升爲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國際體系壓力推動了中俄關系躍進式發展

您已閱讀18%(598字),剩餘82%(26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