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中美不會走向全面對抗

吳建樹:中美都處在戰略的整固期,兩國都無力改變當今世界的現狀,緩和彼此間關係是現在最明智的戰略選擇。

近年來,中美兩國的學界和政界都幾乎一致認爲,未來的中美關係前景將不容樂觀,甚至可能會爆發像當年美蘇兩國冷戰式的全面對抗或衝突。儘管中美兩國元首在6月29日G20大版峯會上達成了爲避免貿易戰而重啓談判的共識,但是,在8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突然在推特上宣佈,從9月1日開始對中國銷往美國的3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稅。隨後,美國財政部又宣佈,將中國列爲匯率操縱國。這似乎也驗證了中美兩國學界和政界都普遍認爲的觀點:大阪峯會上中美兩國元首所達成的口頭共識,只是出於兩國各自國內政治的需要而達成的暫時性政治妥協,並滿足一些特定的知識精英人士的政治訴求,而中美兩國長期在戰略上的對抗趨勢,難以在根本上進行扭轉。

自從冷戰結束以來,關於「中國威脅論」的討論和議題,一直是美國戰略學界和政界主要關注的議題之一。美國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綜合國力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綜合國力卻出現了明顯的提升,中美兩國實力差距出現了明顯縮小的趨勢。因此,中國也成爲美國學界和政界一致認爲的未來對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構成最大威脅的潛在國家。因而從歐巴馬到川普,美國在不斷加強對中國遏制的力度,甚至在6月1日美國國防部所發佈的《印太戰略》報告中,把中國列爲美國在戰略上的首要防範目標。這使得中美兩國學界和政界精英們都比較一致地認爲,中美關係在未來會進入全面對抗的模式。

然而,這一觀點嚴重忽視了這樣的客觀現實問題:由於中國先天不足的地緣條件和近代以來不斷的外來入侵和內戰浩劫,現實的國力和國家發展潛力都已經被大大削弱,這是難以在短時間復興的。並且,現在的時代也不允許中國像當年日本崛起時一樣,通過甲午戰爭那樣的勝利獲得鉅額的戰爭紅利,來推動國家全面爆炸式的發展。今後中國的發展必然是放緩的。因此,中國不具備在今後20年急速發展、綜合國力全面超越美國的潛力。尤其在軍事力量對比方面,中美兩國更是存在著巨大的懸殊,現在的中國國防開支經費僅爲美國的五分之一。因而在未來可見的30年中,美國將繼續保持對中國的這種軍事優勢。這就決定了,只要美國不侵犯中國的核心利益(如支持臺灣獨立),中國根本沒有意願和美國發生全面對抗。同時,中國經濟經歷了40年透支式的高速發展,環境和人力資源已經到達了發展的極限,中國經濟本身也需要轉型和整固,這也需要有一個理想的外部政治和經濟環境,以便有足夠的時間尋找一種新的可持續性的經濟成長模式。所以,中國希望和目前的世界霸權國家美國保持一種良好的國家關係,而不是一種全面對抗的關係。

您已閱讀52%(1054字),剩餘48%(9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