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學伴」事件不應淪爲偏見與歧視的狂歡

李昊:不應排斥留學生,而應建立更科學、民主、透明、親民的留學生政策。對留學生的優惠照顧應當講原則、有時限。

六七月份是中國考試季,無數孩子走向競爭激烈的考場,千家萬戶也進入了最焦慮的時刻。每到此時,教育公正議題就會受到全社會的集中關注。近日,山東大學「學伴」事件引發的社會爭論持續升溫,其中既有對教育公平、權利平等的呼喚,以及對留學政策和管理機制的建設性討論,但也夾雜著種族與性別偏見,共同折射出當代中國社會複雜而矛盾的觀念圖譜。在常識、文明與法治基礎上釐清「學伴」之爭背後的邏輯,是中國探索教育開放與社會觀念更新的一個樣本。

一、如何理解留學生政策之爭:不應排斥外國留學生,而應建立更加科學、民主、透明、親民的留學生政策。

當前,輿論在留學問題上呈現出矛盾的心態,在要不要出國留學的問題上,中國社會的主流民意是明確和堅定的,但在要不要接受國外留學生來華的問題上,公衆則充滿了疑慮。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留學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這主要得益於公衆認知、社會需求、政策倡導形成的合力。數百萬中國留學生漂洋過海負笈遠遊,成爲推動社會思想觀念更新、科學技術革新、產業模式升級、乃至生活方式轉變的關鍵力量,無數的留學生以自己的學識貢獻於中國和世界發展,也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但是,在接受外國留學生問題上,社會輿論與公共政策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互動,雙方各自遵循著相互平行的邏輯。政策制定者着眼於抽象的公共利益,認爲接受留學生具有重要價值,比如吸引優秀人才,增加校園多元化,提高教育國際化,獲得經濟收益,實現外交目的,承擔國際責任等,歐美日等教育強國大量接受外國留學生也是基於同樣的公共考量。由於中國招收留學生尚處於起步階段,招收留學生的模式或多或少地呈現出外交利益優先和行政主導傾向。留學生政策常常被納入外交利益的範疇,外交活動的專業性和特殊性使得留學生政策在資訊公開、公衆參與、聽證程式方面不爲公衆所熟知,行政主導傾向往往導致高校爲完成指標而擴大招生規模。然而,公衆對於爲什麼要接受留學生,接受多少留學生,接受哪些留學生,以什麼方式接受留學生,尚缺乏基本認知,「擠佔教育資源」「浪費國家公帑」「帶來社會問題」等擔憂不絕於耳。

您已閱讀17%(857字),剩餘83%(41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