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區塊鏈與數位幣

Libra與監管科技:數位幣時代的變革

吳金鐸:目前數位幣還不足以撼動傳統法幣,但確實會出現法定數位幣和私人數位幣,以及傳統法幣與私人數位幣等多重貨幣競爭的格局。

「政府壟斷貨幣供應如果被廢除,私人機構供應不同的貨幣,會出現什麼樣的情形?」這是40多年前海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一書中提出的設想。2019年Facebook 加密數位幣Libra的誕生,標誌着數位幣新時代的開啓,海耶克「貨幣非國家化」和多元化貨幣的設想已逐漸變成現實。儘管美國衆議院發函要求Facebook停止數位幣Libra及Calibra相關的錢包項目,但毫無疑問數位幣和虛擬資產發展已勢不可擋。與之前反對聲音不同,2019年7月國際結算銀行(BIS)總裁Agustin Carstens首次表示「將支持各國央行加速發行央行數位幣」。IMF總裁拉加德近期也表示IMF擬根據SDR機制推出一個全球數位幣——IMF Coin,數位幣得到國際權威金融機構的正式認可和支持。越來越多的官方機構開始重新審視區塊鏈技術和數位幣的發展潮流。歐洲央行、新加坡金管局及中國央行已投入數位幣研究多年,並且已進入技術測試階段。烏拉圭央行已經在有限規模內試點發行了CBDC;巴貝多和菲律賓央行支持民營部門法定數位幣(DFC)。私人數位幣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2019年2 月,摩根大通發佈了自己的數位幣「摩根幣」(JMP coin),用於機構間清算。同期IBM 也宣佈了自己的跨境支付區塊鏈系統「World Wire」。無論Libra是否落地,以什麼樣的方式落地,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數位幣與虛擬資產的趨勢已經無法阻擋。儘管在7月16日「Libra之父」馬庫斯出席美國參議院聽證會的證詞中強調「Libra無意與任何主權貨幣競爭」,但事實上,除了海耶克所預言的「貨幣非國家化」與法幣之間的競爭,未來多元化貨幣競爭還存在於非國家化貨幣(私人貨幣)之間、數位幣與傳統貨幣之間。

貨幣的金融學定義看Libra爲代表的私人數位幣

Libra項目負責人馬庫斯在7月16日國會聽證會的證詞中把Libra的功能定位爲基礎設施建設,並重點強調了它在數位幣領域的領先,以及支付領域的創新。那麼Libra算不算貨幣?這個問題關係到Libra這類數位幣能不能影響貨幣供給和貨幣政策,是否會削弱法幣的鑄幣稅。根據貨幣金融學定義,貨幣具有四重功能,一是充當交易媒介,二是計價單位,三是價值儲藏手段,四是提供延期支付,交易媒介是貨幣的首要職能。貨幣產生的起源,始於物物交換。隨著交易媒介從金銀銅等金屬演變成紙幣、以及現在的支票、信用卡、電子貨幣等,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逐漸從貨幣中分離出來。網路零售支付的普及,極大的便捷了交易和支付,網路支付體系已獨立於貨幣。更進一步的,Libra把網路支付體系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全球,相對於VISA等國際銀聯卡,降低了跨境結算和國際匯款成本,而且節省了支付時間。據Facebook白皮書的數據,目前跨國匯款全球平均費率7.7%,使用加密數位幣進行資金交易,其成本將大大低於這一水準。

您已閱讀26%(1203字),剩餘74%(34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