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來,建設「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成了中國知名大學最響亮的口號。現在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了,只要有國家鉅額經費投入,我相信某些理工學科有可能在短期內趕上去。因爲有錢就可以購買最先進的實驗設備,可以高薪從世界各國招聘知名科學家。不久前,教育部直屬大學公佈2019年預算,清華297億元居首。按英國媒體(THE)世界大學最新排名,儘管清華大學從無諾貝兒科學獎得主,仍被排在亞洲第一,遠高於各有五名以上「諾獎」得主的三所日本大學。按英國公司(QS)最新排名,清華大學竟被排在各有61和96位「諾獎」、5位菲爾茲獎和3點陣圖靈獎得主的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前面。清華大學儼然已成爲世界超一流大學了。不過,假如有一天中國籍科學家「諾獎」得主超過人口只有中國十分之一的日本,那時就不用藉助媒體或公司的大學排名,而可更有底氣地宣佈:中國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學家和學科。中國大學爲何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或一流科學家的「錢學森之問」和「楊振寧之問」也會迎刃而解。
但是,我在這裏只想談談人文社科,因爲與依靠經費投入的理工科不同,人文社科的研究主要取決於學者個人長期的學術積累與獨到見解。日本侵華期間(1937-1945年),北平、上海等處許多大學避寇內遷到四川和雲南(如西南聯大)。儘管當時大學教師的研究和生活條件極端艱苦,許多人還是寫出了傳世之作,如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錢穆《國史大綱》、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馮友蘭《貞元六書》、賀麟《近代唯心論簡釋》、金嶽霖《論道》、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等等。
遺憾的是,1949年後中國全盤照搬蘇聯教育模式,中國現代大學教育奠基人、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辦學方針被徹底否定。從此,人文社科領域長期走下坡路。然而,由於上世紀末全國重點大學多數已擴爲綜合大學,目前由黨中央和政府積極推進的建設「雙一流」的宏偉計劃,很可能因人文社科嚴重「拖後腿」而最終落空。這絕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