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債券市場的批評者一直抱怨說,中國債券市場應該更像華爾街。西方投資者、全球監管機構,甚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都假定,全球各地的債券市場都需要提供寬鬆的流動性,以及美國人用於爲投資融資和對沖投資的那種短期「回購」借款和衍生品。
但這種結構性改革的信條誇大了美國模式對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適用性。據IMF工作人員編輯的一本書所述,作爲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的中國債市不公平地束縛了外國投資者。他們不能進行很多西方投資者認爲理所當然的操作,包括以債券爲抵押通過回購市場借入資金、押注債券價格將下跌。他們也不能指望當地銀行爲債券期貨做市,或作爲債券期貨的交易對手方。
相反,中國債券市場的結構有利於本土金融機構,這些機構主要利用債券作爲抵押品,通過他們自己版本的回購市場在銀行間市場拆借資金。該市場的交易量是債券市場的20倍。中國的債市不交易債券,而是將債券作爲「抵押」來支持短期借款。
您已閱讀29%(411字),剩餘71%(10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