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

Uber和滴滴背後「懸崖式監管」

周掌櫃、宋欣:滴滴和Uber同樣面臨科技與治理相互碰撞導致的「懸崖式」監管,但美國監管意在疏散人羣,中國則壓縮矛盾。

滴滴確實變了。和前些年的捷報頻傳相比,2019年的滴滴變得謹慎和寡言,最近媒體傳出了一次次的道歉和反省。程維被柳青評價爲兩週內「瘦成一道閃電」,這些表達確實激發了公衆對創業維艱的同理心,公司內部人坦承:監管合規帶來了巨大陣痛,提升服務、強化管理同樣迫在眉睫。

“Uber搶跑一步」。就在滴滴戰戰兢兢的階段,老對手Uber(當然,雙方互爲股東)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說明書,計劃在紐交所上市,估值約600-900億美金,幾乎相當於通用加福特2家汽車巨擘市值的總和,這將使Uber成爲自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登陸美股以來最大的IPO。之前滴滴曾經投資過的小兄弟,美國網約車公司Lyft完成了IPO,在4月中旬市值達到160億美金。對標他們,滴滴在2017年前還佔儘先機,現在似乎成了「網約車+自動駕駛」全球賽道的落後者。

監管尷尬了。在滴滴屢屢示弱低頭的同時,監管也需要面對管理創新的挑戰,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命題,隨著Uber、Lyft的上市,著眼點又回到了國內。在經歷了十部委聯合進駐滴滴之後,社會輿論同樣期待管理部門給一個解決問題的科學管理方案。隨著我們對網約車行業研究的深入,發現很多業內人士對國內網約車監管頗具微詞:「網約車行業再沒有比中國更好的土壤,人口多,經濟發展好,城市交通需求巨大,監管總的來看還是應該化解矛盾並推動中國公司參與世界競爭。但現在的思維就像一位帶槍的獵人,將出租車的『羊羣』和網約車的『牛羣』一起趕到懸崖邊,無論誰被擠下懸崖,他們都會朝天上開一槍,然後對圍觀人羣說:這就是正義。對比美國的前沿實踐,監管應該爲行業健康發展貢獻更多」。

您已閱讀10%(684字),剩餘90%(59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