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

歐盟對華貿易強硬態度難掩舉措乏力性

歐盟採用了一些強硬的新詞,但與中國交鋒的手段卻遲鈍、脆弱,還面臨內部分歧,中國對其成員國的影響增大。

歐盟在描述貿易政策方面開始採用一些強硬的新詞,關鍵詞語包括「堅決的」、「強有力」,與以前貌似無用的「天真」形成了鮮明對比。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是由於歐盟注意到中國正在與歐洲國家進行廣泛接觸——尤其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BRI)——並且感覺過去被中國矇混過去了。

這些詞語最近很好地派上了用場,包括週二與中國總理李克強舉行的有點像走過場的歐盟-中國峯會,以及他之後前往薩格勒布(Zagreb)與中東歐國家之間舉行的時間更長的「16+1」會議,中國把這些中東歐國家視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目標。

上週,我和同事吉姆•布倫斯登(Jim Brunsden)採訪了歐盟貿易專員,塞西莉亞•馬姆斯特羅姆(Cecilia Malmstrom)。作爲一位來自奉行自由主義的北方成員國瑞典的政治家,她那強硬的重商主義言辭聽起來很不尋常。「貿易政策並不是要愚蠢地向所有人開放,」她對我們說道,「而是相互的,歐盟是全球最大的貿易主體。」

您已閱讀27%(408字),剩餘73%(10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