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美國房市

美聯準加劇美國房市泡沫

福魯哈爾:消費價格普遍低迷,唯獨房價在漲——這種不對稱不僅是當前貨幣政策無力應對的問題,而且實際上被美聯準的寬鬆政策加劇。

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如果還在世,肯定會對上週美國公佈的通膨數據感到得意。這位已故偉大經濟學家提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的要點之一,就是存在兩種價格:一是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二是資產價格。因此,這兩個領域的通膨應該有所不同。實際上它們的確不一樣,而且相當明顯。最新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的核心通膨(低於預期)都源自租金或業主的租金等價物(上漲0.3%)。與此同時,核心商品通膨下降了0.2%。

很簡單,這意味著住房市場再次與美國經濟其他部分完全脫節。次貸泡沫已經過去10年,住房——對多數美國人而言不僅是居所,也是最大的金融資產——是CPI中唯一的全國通膨率始終高於整體數字的主要組成部分。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就像明斯基會預測的,過去幾年的寬鬆貨幣政策提振了資產價格,但並未創造有意義的新供應,因而也沒有在建造及其他住房相關領域創造足夠的需求。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馬里奧•埃諾迪國際研究中心(Mario Einaudi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一篇學術論文《美聯準在通膨和利率政策方面完全錯在哪裏》(What The Federal Reserve got totally wrong about inflation and interest policy)闡述了這一點。正如論文作者丹尼爾•阿爾佩特(Daniel Alpert)所言:「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種先前未見的通膨形式——全部集中在住房領域。」

您已閱讀38%(689字),剩餘62%(11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