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發行信用卡早就只是時間問題。與大多數銀行相比,這個世界上首家達到1兆美元市值的公司的現金更多,在全球的影響力也更大,那麼爲什麼不應該像銀行那樣做事呢?蘋果正在與高盛(Goldman Sachs)進行信用卡合作,這是蘋果的許多股東長期一直支持的。幾年前由於擔心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情況而拋售蘋果股票的卡爾•伊坎(Carl Icahn)告訴我,蘋果早在2013年就應該是家銀行了。但它也是一個被稱爲金融化的市場趨勢的例子。
這並不是一個嚴格的術語,主要是被學者用來描述整個經濟中金融和金融導向行爲的崛起。這個籠統的術語涵義廣泛,既包括對公司優先考慮股東價值的批評,又包括對一些高階主管操縱資產負債表以提高短期業績的議論。它還針對那些關注金融而非其核心業務的公司,以及那些揹負鉅額債務的公司。這種趨勢無處不在。
蘋果不是唯一一家試影像銀行一樣行事的企業:學術研究表明,美國公司金融活動收入相對於非金融活動收入的比率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攀升,然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急劇上升。這反映了經濟本身中金融的崛起。
您已閱讀26%(455字),剩餘74%(12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