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中國熱衷高學位背後的制度根源

鄭志剛:翟天臨「學位門」再次激發公衆對國人熱衷高學位現象背後原因探究的熱情,其中不僅有文化因素,也有現實制度根源。

演員翟天臨「學位門」事件再次激發了公衆和媒體對國人熱衷追求高學位現象背後深層次原因探究的熱情。應該說,在中國,熱衷於通過在職學習方式獲得與他們目前從事的職業也許有關但並不太大的博士頭銜,甚至博士後,在自己頭上戴上耀眼的光環的人士並不在少數。演員翟天臨只是其中衆多的熱衷者中「不幸」弄巧成拙不小心曝光的一位。

博士項目設立的初衷是爲大學和研究機構培養科研教學人才,而博士後則只是在研究人員找到正式工作崗位前爲未來研究開展進行相關準備(例如,等待博士期間研究成果發表)的一種研究制度。博士已經是目前國際通行的學歷教育的最高學位,並沒有在國人眼中似乎比博士更高的「博士後」這一學歷頭銜。

在西方一些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中,接受在職教育的往往是需要通過工作來籌集學費和生活費,並沒有形成穩定的職業發展預期的年輕人。所選擇的專業大多集中在偏重應用的工商管理(MBA)和各種工程類。這些年輕人往往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擴展社交網路等爲主要目的,希望通過在職學習積累未來新的職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質。因而,以翟天臨爲代表的一部分「熱衷者」一方面本身已經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卻佔用十分稀缺的高等教育資源,在職學習的現象在各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都將是十分罕見的。那麼,爲什麼翟天臨們如此熱衷於追求高學位呢?

您已閱讀11%(539字),剩餘89%(45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