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翟天臨「學位門」事件再次激發了公衆和媒體對國人熱衷追求高學位現象背後深層次原因探究的熱情。應該說,在中國,熱衷於通過在職學習方式獲得與他們目前從事的職業也許有關但並不太大的博士頭銜,甚至博士後,在自己頭上戴上耀眼的光環的人士並不在少數。演員翟天臨只是其中衆多的熱衷者中「不幸」弄巧成拙不小心曝光的一位。
博士項目設立的初衷是爲大學和研究機構培養科研教學人才,而博士後則只是在研究人員找到正式工作崗位前爲未來研究開展進行相關準備(例如,等待博士期間研究成果發表)的一種研究制度。博士已經是目前國際通行的學歷教育的最高學位,並沒有在國人眼中似乎比博士更高的「博士後」這一學歷頭銜。
在西方一些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中,接受在職教育的往往是需要通過工作來籌集學費和生活費,並沒有形成穩定的職業發展預期的年輕人。所選擇的專業大多集中在偏重應用的工商管理(MBA)和各種工程類。這些年輕人往往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擴展社交網路等爲主要目的,希望通過在職學習積累未來新的職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質。因而,以翟天臨爲代表的一部分「熱衷者」一方面本身已經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卻佔用十分稀缺的高等教育資源,在職學習的現象在各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都將是十分罕見的。那麼,爲什麼翟天臨們如此熱衷於追求高學位呢?
您已閱讀11%(539字),剩餘89%(45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