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寒流」讓中國國際教育更趨理性

肖經棟:在這場「寒流」中,一些學校會被淘汰,也會催生一批優秀學校。課程設置成爲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1月3日,我在FT中文網上所發佈的《中國中小學國際教育遭遇「寒流」》一文,在業界引起比較大的反響。因爲先前在大家的印象中,儘管受到了美國政策收緊的影響,中國的國際教育仍然火爆,新國際學校不斷增加,好學校的學位一位難求。現在被猛然澆上一盆冷水,有點懵了。

見微知著方能防患於未然。西漢丞相丙吉不關心街頭的羣毆,而更關心牛喘,因這關係到氣候是否失調。道理是相通的。遭遇寒流的判斷是我在拜訪了21個省市區50餘所國際學校/國際部後得出的。

文章發表後,不少國際學校高層找到我來進行深入交流。有意思的是,大家並不是來反駁我的看法,而是更多來探討如何進行應對。從這點來看,中國國際教育圈內確實有一批高層次且務實的管理人員,即便國際教育再風雲變幻,有這批優秀人才在,未來仍然充滿希望和期待。

您已閱讀20%(337字),剩餘80%(13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