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2019:中美關係進一步冰封還是解凍?

吳湘寧:中美兩國確實尚未達到「冷戰」的程度,但中美關係中政治、經貿和人文三大支柱都趨於崩塌的邊緣。

寒冬時節,站在2019年的年初回顧過往,我們看到中美關係的發展跌宕起伏,錯綜複雜,如履薄冰。尤其是在2018年,從貿易戰引發經濟脫鉤的爭論,從中興案件引發中美晶片之戰,12月華為事件更是撲朔迷離;早前「臺灣旅行法」的陰霾尚未散去,11月美國副總統潘斯的發言進一步確認中美兩國的冷戰不僅僅是經貿層面的;伴隨著頻繁傳來人文交流層面的負面訊息:孔子學院關閉,美方停止由中方資助的項目或機構運轉,美方收緊赴美學生簽證等。人們從各種角度解析當前的中美「競鬥」,如果通過縱向對比的方式解讀當前的中美關係,顯然不完全符合兩大陣營對立期間,包括意識形態對立,經貿脫節,政治對抗的冷戰狀態。中美兩國確實尚未達到「冷戰」的程度,歷史難以完全重現。但是,中美關係中政治、經貿和人文三大支柱都趨於崩塌的邊緣。當前的中美關係寒流來襲,步入冰封。正如季辛吉博士的感嘆:中美關係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

中美經貿關係被譽爲壓艙石。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978年的9.9億美元成長至2017年的6360億美元, 2017年,中國向美國出口商品4298億美元,佔中國全年商品總出口的19%;美國向中國出口商品1539億美元,佔美國全年商品總出口的10%。此外,美國政府債券是中國政府的外匯儲備最主要的投資,根據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最新主要國債數據,2018年4月,中國持有總值爲1.18兆美元的美國國債,持有量居全球首位。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美國的累計直接投資達到1090億美元,遍及美國50個州中的46個。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貿往來必然會成爲兩國關係中的最大粘性。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中美雙邊關係必然是深度交融、相互依存,且能夠抵擋所有洶湧的波濤,橫渡歷史的大江大河。因此,看起來甚囂塵上的脫鉤論看上去並不客觀、也不理性。

「脫鉤」源起於20世紀60年代,薩米爾•阿明認爲,不發達國家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的從屬性依附地位是它們不發達的原因所在,不發達國家只有與發達國家「脫鉤」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基於對東亞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觀察,「脫鉤」被認爲是無論發達國家情況如何,以中國爲首的新興市場大國都能夠實現自身經濟的長期成長。時至今日,主張「脫鉤」的主體從新興經濟體變爲美國,旨在基於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將中國「排除」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之外,美國不能再眼睜睜的看著中國的崛起而無所作爲。同時華府認爲應該將中國從WTO中除名的聲音並不微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脫鉤並非簡單地切斷在全球化中凝結而成的縱橫交錯的貿易往來,終止中美建交以來意義重大、日漸龐大的雙邊投資,停止雙方基於、文化、體育和教育交流等在內的人員互訪。脫鉤真正的意義在於美國將依靠其對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主導地位,依賴於二戰後穩定的同盟關係,邊緣化中國在其中的位置。而這正是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實現經濟高速成長的根源所在。進一步來說,不同於39年前中美建交的歷史性時刻,不同於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里程碑式的全球化時代,今天國與國的競爭在根本上有賴於技術優勢之爭。也就是說,今天美國主張脫鉤的本質在於:在失去信任和信心的基礎上,在環環相扣的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無限運轉中,終止技術分享或者說開始技術脫鉤。

您已閱讀33%(1353字),剩餘67%(26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