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衆多中國企業來說是內外交困的一年。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美國層出不窮的貿易、投資限制措施以及中國政府「以牙還牙」的反制,再加上中興事件的小插曲,成爲當前各類研討會的熱門話題。對美形勢日益嚴峻,再加上中國國內經濟的現實壓力,大家除了愁眉不展,更多的是觀望、期待。期待著更多的兩國磋商、元首會談乃至於WTO、G20等框架中或許能找到什麼解決方案,一勞永逸。在剛剛結束的阿根廷G20峯會上,中美元首會晤暫達共識,停止升級關稅等貿易限制措施,爲中美貿易戰發展帶來一線曙光。
作爲企業中的法務工作者,筆者認爲,與其論道,不如講術,在法言法。企業在當前形勢下,做好國際業務風險微觀法律分析和合規管控更爲務實。
首先,在國際貿易層面,中美貿易戰面臨的互相加徵關稅問題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不太可能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迅速找到定紛止爭的辦法。中國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短期內可能受到很大沖擊,又不太可能很快將生產線轉移到國外,通過原產地規則來成功避稅。
您已閱讀13%(428字),剩餘87%(28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