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週末的地方選舉不影響朝野格局,卻足以預判14個月之後的總統大選形勢。輸贏當然會影響候選人的人生路徑,但整場選舉對臺海局勢影響不大。2018年東亞地緣政治最關鍵的事件,當屬中美貿易戰。但兩強對決的長浪,要在2019年上半年纔會拍岸。眼下除開觀選的情緒與花絮,這場選舉有三個相關的問題幾乎已可看出端倪,分別是:臺北市市長柯文哲的兩岸觀點、高雄市市長候選人南韓瑜與新北市市長候選人侯友宜的下一步、以及選後的在野聯盟由何方主導?
臺北市:今之燕雲十六州
柯文哲(題圖)當臺北市市長近四年,執政套路越形清晰。在政治的光譜上,他的市府是唯一相容統獨兩端立場的團隊,但同時他又批藍打綠,說雙方都只爭取選票而動員仇恨。柯的立場比獨派清醒,又比統派清新。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後,這種論述逐漸獲得年輕一輩的認同。傳統的統獨板塊的確開始漂移,但總體來說,以臺灣作爲邊界的認同感還是持續加強。
您已閱讀7%(383字),剩餘93%(52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