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歐洲電池業應汲取太陽能教訓

寧德時代等亞洲電池巨擘在降低電池生產成本方面取得的進展將令歐洲的後來者更難進入。歐洲應努力將下一波電池創新商業化。

中國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雄心勃勃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在6月份的上市,成爲亞洲股市難得的亮點。與之相比,今年也出現下滑的歐洲股市就無法依靠類似的領頭羊來提振。

歐洲能否提供世界級創新來吸引投資者,汽車業將是一塊試金石。但隨著全球都衝入電動汽車領域,該行業有可能過於依賴亞洲供應商。

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清楚這一點。在柏林最近的一次會議上,她呼籲歐洲發展自己的電動汽車電池產業。這一呼籲早在多年前就該有了。BMW(BMW)和大眾(Volkswagen)等公司已簽訂協議,從中國的寧德時代以及南韓的LG化學(LG Chem)和三星SDI(Samsung SDI)等製造商購買電池。這些公司還鎖定了鋰等關鍵原材料的供應,與世界各地的礦企簽訂了協議。

您已閱讀19%(344字),剩餘81%(14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