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教育改革

消費升級與教育公平:中國民辦教育改革要平衡「兩條腿」

吳宇光:當教育的消費升級走得過快,政策就必須保持平衡。在中國內地,基礎教育絕不能成爲社會分化的推手。

中國內地最新發布《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令海外上市的不少民辦教育股遭受重創。對於送審稿目前各方解讀不一,有輿論指官方對民辦教育態度陰晴不定,新修訂案限制過於嚴厲,爲行業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對此筆者認爲,要解讀教育行業政策的變動和導向,乃至市場的投資方向,都應當把視角放到更高層,從這個行業「兩條腿走路」的整體發展需求來審視。

這裏所說的「兩條腿」,其一是消費升級,其二則是教育公平。

消費升級,幾乎是近年來所有內需型產業的大主題。在民辦教育領域,我們看到大量的創業明星崛起,短短几年即在香港、美國等地上市。早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前,大型連鎖早教機構在各一線城市崛起;新東方、學而思等培訓、補習機構,以藝術、音樂、STEM爲主題的興趣班,迅速佔據發達城市「三點鐘之後」(指放學後時間)市場;在整個K-12階段,民辦私立學校、雙語學校日益成爲中產階級家庭爭奪的目標,其中更不乏英美名校「百年老店」參與競爭。

您已閱讀24%(408字),剩餘76%(13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