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石油格局與美國經濟思想轉變

胡月曉:美國原油增產和出口上升,反映了美國社會主流經濟思想的變化,自由主義經濟思潮日益成爲主流。

美國國內石油生產的限制政策傳統,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經濟大蕭條」時期,屬於胡佛總統反蕭條新政體系中的產業保護內容,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最近幾年全球能源市場最大的變化就是美國供應的出現和上升。2013年,美國原油出口佔全世界的份額爲0.3%,2017年這一比重上升到了2.1%,5年間比重提高了7倍;從出口規模上看,2013年美國出口原油4897萬桶,2017年達到了40799萬桶,更是暴增了超過8倍。

從全球生產規模比重的變化看,近幾年美國原油的增產,更像是努力維護美國原油生產在全球中的份額不變。1986年,美國原油生產佔全球總產的比重爲19%,之後逐步下降,至2008年最低點位9%,隨後緩慢回升到2017年的17%。從資源分佈的角度,美國石油已探明儲量佔全球探明儲量的比重,自1981年的5.25%高點逐年下降,但在2008年到最低點1.91%後掉頭上升,2017年恢復到2.95%。可見。美國石油的恢復生產,跟美國探明儲量佔全球比重的變化是一致的。不過,美國石油探明儲量在全球中的比重變化,很大程度上市美國勘探投入變化的結果。美國近幾年石油供應的增加,並不是美國儲量上升的結果,而是管制放鬆的結果。

實際上,早在川普放鬆能源管制政策前,在歐巴馬政府時代,美國原油生產就呈現了穩步上升態勢。縱觀美國原油生產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自上世紀2次石油危機後,美國生產就一直持續萎縮,即美國越來越依賴國外石油進口。市場認爲,處於對全球石油資源枯竭的擔憂,以及自身強大實力,美國對能源使用採用了先使用海外資源、再使用國內資源的策略,國內油井被封存,實施高標準的環保等能源經營限制措施,加大對生物能源的研究投入等。市場普遍認爲,美國實際上成爲了「羅馬俱樂部」的積極實踐者,美國的能源策略明擺着是要將國內資源放到國外用光之後再開發和使用。

您已閱讀37%(761字),剩餘63%(12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