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

高通收購失敗該怨誰?

對於高通而言,僅僅汲取經營和公關層面的教訓已經不夠,因爲它已淪爲中美貿易戰的一顆棋子。

直到不久以前還可以這麼說:如果中國監管機構破壞了你最完美的商業計劃一次,可恥的是他們。但如果這種事情發生了兩次,那就是你自己的恥辱了。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市場對蘋果(Apple)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企業的重要性大幅上升,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跨國公司艱難做出人員配備上的調整。其中一些企業花費了數年時間來充實關鍵的本地職能部門,如政府關係和盡職調查。

在這樣一個體量巨大、快速成長和快速變化的市場,企業很容易在某一年被一個新近認真起來的競爭監管機構搞得措手不及,在第二年又淪爲一個更大膽的反腐調查機構的靶子。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末上臺以來,戴姆勒(Daimler)、葛蘭素史克(GSK)、微軟(Microsoft)和高通(Qualcomm)等跨國企業都曾陷入困境。比較幸運的企業很快尋求和解,並吸取了教訓。高通近期的經歷也表明,一家公司可以從自己的錯誤汲取教訓,確保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遺憾的是,對這家總部位於加州聖地牙哥的半導體公司而言,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因爲它已成爲世界上最大兩個經濟體貿易戰中的一個有價值的卒子。

您已閱讀30%(472字),剩餘70%(11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