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從今年3月1美元兌6.3元,已經貶到1美元兌6.8的水準, 貶值幅度接近10%。 對於人民幣從穩定到突然持續貶值的原因, 關注中國經濟的分析家們有各種猜測。 一個代表性的解釋是中國政府也許是利用人民幣貶值, 來對沖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出口產品施加關稅的負面影響。例如,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 在自己的推特上表示,7%的人民幣貶值完全可以對沖川普對中國產品徵收的25%關稅。
從利率差異,貨幣成長差異等基本面來看, 我認爲人民幣貶值對中國經濟是利好。 然而, 指望人民幣貶值來對沖川普對中國產品施加的關稅, 則是一廂情願的幻覺。今天國際貿易已經進入全球價值鏈時代, 中國對美國大部分出口是依託全球價值鏈而實現的。 匯率彈性對出口的影響已被大幅消弱, 與傳統教科書理論不一樣了。
我2010年論文「iPhone是如何擴大美國與中國貿易逆差的?」的一個重要觀點, 就是人民幣升值無法顯著降低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我以第一代iPhone爲例, 詳細解釋了這個觀點。當時中國對美出口的每一部價值179美元的iPhone中, 原產於中國的附加值僅僅是6.5美元。 人民幣升值只會影響中國工人創造的6.5美元, 而不是傳統教科書上說的179美元。生產這部手機時, 富士康從第三國進口的零組件成本,絲毫不會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人民幣即使升值50%, 對這部手機成本的影響也就只有3.25美元,與500美元的零售價相比,可以忽略不計。由於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包含大量的第三國附加值,因此人民幣升值對於消減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的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