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神經科學能解開青少年行爲的奧祕嗎?

《塑造自我》一書認爲,青少年乖戾、愛冒險的行爲,與青少年的大腦發育有關,這一認識應影響教育和社會政策。

在電影《飛車黨》(The Wild One)(1953年)中,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斜倚在吧檯上,一個女孩問他:「嘿,約翰尼,你在反抗什麼?」他的眼睛在帽簷下閃爍,反問道:「你都有什麼呢?」

就這樣,白蘭度飾演的角色,飛車黨約翰尼•斯特拉布勒(Johnny Strabler),成了一個文化偶像。年輕、乖戾、粗暴並愛冒險,他體現了當時一種新鮮的西式產物:青少年。

但青少年的想法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正如認知神經學家薩拉-傑恩•布萊克莫爾(Sarah-Jayne Blakemore)在《塑造自我》(Inventing Ourselves)中說的那樣,青少年行爲一直無所不在。蘇格拉底和莎士比亞抱怨過它們。它們存在於一切文化之中,而不僅僅在西方。

您已閱讀20%(329字),剩餘80%(12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